发动机作为汽车、船舶等移动机械的核心动力源,其排放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随着全球环保法规的趋严和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升,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已成为汽车工业和动力工程领域的研究重点,从最初的简单机内净化到如今复杂的后处理系统,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不断迭代,在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发动机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包括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和二氧化碳(CO2)等,CO是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会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缺氧;HC包括多种烃类化合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前体物;NOx主要源于高温燃烧条件下氮气与氧气的反应,可导致酸雨、雾霾和呼吸系统疾病;PM尤其是柴油机的细颗粒物,能深入人体肺部,引发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CO2则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加剧全球气候变暖,这些污染物的来源与发动机燃烧过程密切相关,因此排放控制需从机内燃烧优化和后处理净化两方面入手。
汽油机以汽油为燃料,采用预混合点燃方式,其排放控制重点在于降低CO、HC和NOx,早期主要通过化油器调整空燃比,但精度有限,如今电控燃油喷射技术的普及,结合氧传感器和三元催化转化器(TWC),实现了高效净化,TWC能同时将CO氧化为CO2、HC氧化为H2O和CO2,NOx还原为N2,但要求空燃比理论化学计量比(λ=1)附近,需通过闭环电控系统精确控制,废气再循环(EGR)技术将部分废气引入进气系统,降低燃烧温度,从源头抑制NOx生成;燃油蒸发控制系统(EVAP)阻止油箱和化油器中的燃油蒸气直接排入大气;二次空气喷射则在冷启动阶段向排气歧管注入新鲜空气,促进CO和HC的氧化,近年来,缸内直喷(GDI)技术虽提升了汽油机热效率,但也增加了颗粒物排放,需匹配颗粒捕集器(GPF)进行过滤。
柴油机采用压燃方式,过量空气系数大,燃烧温度较高,其排放特点是NOx和PM浓度高,控制难度更大,为满足国六、欧Ⅵ等严苛法规,柴油机需采用“机内净化+后处理协同”策略,机内净化方面,高压共轨燃油喷射优化雾化与混合,可降低PM和碳烟;废气再循环(EGR)通过降低燃烧温度抑制NOx,但需配合中冷技术避免功率损失;增压中冷系统提高进气密度,改善燃烧效率,后处理系统是柴油机排放控制的核心,通常包括:柴油氧化催化器(DOC),氧化CO和HC,并去除部分 soluble organic fraction(SOF);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通过喷射尿素溶液(32.5%尿素水溶液,俗称AdBlue)将NOx还原为N2和H2O,对NOx净化效率可达90%以上;柴油颗粒捕集器(DPF),通过过滤和再生(主动再生或被动再生)捕集PM,净化效率超95%;氨催化氧化(ASC)单元则SCR过程中未反应的氨气氧化为N2和H2O,避免二次污染。
技术类型 | 原简述 | 主要应用发动机 | 核心降低污染物 | 净化效率 |
---|---|---|---|---|
三元催化转化器 | 利用铂、钯、铑等催化剂,在λ=1条件下同时氧化CO、HC,还原NOx | 汽油机 | CO、HC、NOx | 90%以上 |
选择性催化还原 | 尿素水解为NH3,在催化剂作用下将NOx还原为N2和H2O | 柴油机 | NOx | 80%-95% |
颗粒捕集器 | 多孔陶瓷或碳化硅载体捕集PM,通过高温燃烧或催化氧化再生 | 柴油机/汽油机 | PM | 95%以上 |
废气再循环 | 将部分废气引入进气系统,降低燃烧温度和氧浓度,抑制NOx生成 | 汽油机/柴油机 | NOx | 30%-70% |
柴油氧化催化器 | 氧化排气中CO、HC和SOF,同时去除部分醛类和CO | 柴油机 | CO、HC、PM(SOF部分) | 50%-80% |
随着混合动力(HEV)、纯电动(BEV)和氢燃料电池(FCEV)技术的发展,发动机在动力系统中的角色发生变化,但排放控制仍具价值,在混合动力系统中,发动机多工作在高效区间,结合能量管理策略,可降低燃油消耗和排放;增程式电动汽车(REEV)的发动机仅作为发电单元,可通过优化燃烧和匹配高效后处理实现超低排放,氢内燃机(H2ICE)燃烧产物为H2O,几乎零碳排放,但仍需控制NOx(高温燃烧生成)和少量未燃氢气,是未来低碳排放的重要方向之一,生物燃料(如生物柴油、乙醇汽油)的应用可减少化石燃料依赖,从源头降低CO2和部分污染物排放。
未来发动机排放控制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法规趋严推动技术升级,如欧Ⅶ法规将进一步降低PM和NOx限值,需开发更高效的催化剂、更精准的传感器和智能再生策略;二是智能化与网联化,通过AI算法实时优化燃烧和后处理系统,结合车辆数据实现预测性维护;三是低碳化与零碳化,合成燃料、氢气、氨气等替代燃料的普及,结合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有望实现发动机全生命周期近零排放。
Q1:为什么柴油机的排放控制比汽油机更复杂?
A1:柴油机与汽油机的燃烧原理和排放特性差异导致控制难度不同,柴油机采用压燃方式,过量空气系数(λ)通常大于1.5(远超汽油机的理论化学计量比),这种富氧环境不利于NOx的还原反应,同时高温高压条件导致PM(尤其是碳烟)排放较高,柴油机排放的PM成分复杂(含碳烟、硫化物、有机物等),NOx和PM的生成存在“trade-off”关系(降低NOx需降低燃烧温度,但会增加PM),需同时采用多种后处理技术(如SCR+DPF)协同净化,而汽油机通过三元催化转化器即可高效处理CO、HC和NOx,系统相对简单。
Q2:未来发动机排放控制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A2:未来发动机排放控制将围绕“超低排放”和“低碳化”两大核心展开:一是技术精细化,通过高精度燃烧控制(如均质压燃HCCI)、先进催化剂(如低温SCR、分子筛催化剂)和智能后管理系统(如基于AI的DPF主动再生策略),进一步降低NOx、PM和CO2排放;二是能源多元化,生物燃料、合成燃料(e-fuel)、氢气、氨气等替代燃料的应用将从源头减少碳排放,其中氢燃料发动机和氨燃料发动机有望实现零碳排放;三是系统协同化,在混合动力、插电混动系统中,发动机与电机深度耦合,通过能量分配优化使发动机始终工作在高效低排放区间,最终实现传统内燃机与新能源技术的协同过渡。
发动机作为汽车的核心动力部件,其总体结构可概括为“两大机构五大系统”,通过各部分的协同工作,将燃料的化学能高效转化为机械能,驱动车辆行驶,这一结构设计兼顾了动力输出、可靠性、燃油经济性等多重要求,是机...
海马福美来作为国内家轿市场的经典车型,第二代产品(简称福美来2)于2004年正式推出,凭借均衡的产品力和亲民的价格成为当时许多家庭的首选,而其核心部件——发动机的表现,直接决定了整车的驾驶体验与可靠性...
发动机水箱温度是汽车冷却系统的核心指标,直接关系到发动机的工作效率、燃油经济性以及使用寿命,作为发动机的“体温调节器”,水箱温度通过冷却液的循环流动,将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多余热量散发出去,确保发动机始...
汽车发动机运转时,高温是“天敌”,而水(实际为冷却液)则是维持其正常工作的“体温调节师”,这里的“水”并非普通自来水,而是特指由水、乙二醇及多种添加剂混合而成的冷却液,它在冷却系统中循环流动,带走发动...
V4发动机作为一种特殊的内燃机布局,以其紧凑的结构、独特的声浪和平衡性,在汽车与摩托车领域都留下了深刻印记,尽管如今在汽车领域已极为罕见,但在摩托车界,尤其是高性能车型中,V4仍是技术与性能的象征,本...
汽车缸通常指的是发动机气缸,它并不是发动机本身,而是发动机内部最核心的部件之一,发动机是整个动力系统的总称,而气缸则是发动机中负责“做功”的关键场所,两者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