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现任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自2021年4月履职以来,成为奔驰在华市场的“掌舵人”,这位拥有20余年汽车行业经验的管理者,不仅肩负着奔驰在华业务的整体战略规划,更深度参与了中国豪华车市场的竞争格局重塑,在他的带领下,奔驰中国以“为中国”为核心逻辑,推动电动化、数字化、本土化进程,在充满挑战的市场环境中持续巩固豪华车品牌领先地位。
杨林的职业生涯与汽车产业变革紧密相连,他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后获美国密歇根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拥有深厚的技术背景,加入奔驰前,他曾在宝马集团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华晨宝马销售副总裁等,对中国市场消费者需求、经销商体系运营及豪华车市场竞争格局有着深刻理解,2021年,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董事会康林松(Ola Källenius)任命杨林为奔驰中国区负责人,明确要求其加速品牌在华电动化转型与本土化创新,这一任命被视为奔驰对中国市场战略重视的标志性信号。
履职三年间,杨林频繁往返于北京与斯图加特,推动全球资源与中国市场的深度协同,他提出“客户导向、本土创新、可持续发展”三大核心原则,将中国市场的反馈纳入全球产品研发、供应链布局及用户服务体系,在杨林的推动下,奔驰中国首次参与全球电动车平台的前期设计,针对中国消费者对续航、空间及智能化的需求,优化了EVA纯电平台的本土化适配。
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内卷”竞争,杨林将“电动化”列为奔驰中国的首要战略,他主导制定了“全面电动”转型路线:2022年,奔驰提出“至2025年,所有新车型均提供电动版本;至2030年,在条件允许的市场全面纯电动”的目标,并加速本土化电动产品落地,北京奔驰作为奔驰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其顺义工厂率先实现EQE、EQC等车型的本土化生产,通过缩短供应链降低成本,提升市场响应速度,杨林推动奔驰在华充电网络布局,截至2024年,梅赛德斯-奔驰充电网络已覆盖全国300余个城市,充电桩数量超2000根,并与国家电网、特来电等合作伙伴共建超充网络,解决用户“补能焦虑”。
在智能化领域,杨林强调“以中国速度定义全球智能”,他主导成立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数字研发中心,聚焦车载智能系统、自动驾驶及车联网技术的本土化创新,奔驰与百度合作开发的第三代MBUX智能人机交互系统,深度整合百度Apollo自动驾驶平台,支持L2+级辅助驾驶功能,并针对中国路况优化了导航算法与语音交互体验,杨林推动奔驰中国与华为、阿里等科技企业的跨界合作,在智能座舱、云计算等领域探索融合创新,试图以“豪华+科技”的差异化优势对抗本土新势力。
高端化与年轻化并重是杨林市场策略的另一核心,为应对消费升级趋势,他引入迈巴赫、AMG等子品牌的高端定制服务,推出“中国专属”车型(如长轴距版E级、S级轿车),并针对Z世代消费者推出个性化改装服务(如AMG Line运动套件、专属车漆),杨林加强品牌年轻化触达,通过社交媒体(抖音、小红书)、跨界联名(与B站、泡泡玛特合作)及体育营销(赞助中国网球公开赛)等方式,拉近与年轻消费者的距离。
杨林始终认为,“本土化”不是简单的产品适配,而是从研发到服务的全链路创新,在他的推动下,奔驰中国建立了“三位一体”本土化体系:研发本土化、生产本土化、服务本土化,研发层面,北京奔驰研发中心拥有超过2000名工程师,专门负责中国市场车型的设计与测试,例如针对中国消费者偏好调整座椅舒适度、悬挂系统及车内隔音标准;生产层面,北京奔驰的铁西工厂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电,并引入数字化生产线,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服务层面,推出“星徽尊享”服务体系,提供一对一客户经理、上门取送车等高端服务,并依托奔驰APP打造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车辆状态查询、在线维保等功能闭环。
为深化用户洞察,杨林倡导“以客户为中心”的数据驱动模式,奔驰中国通过用户数据分析平台,实时追踪消费者行为偏好,例如发现中国用户对车载互联系统的响应速度要求更高,便推动MBUX系统启动速度提升30%;针对用户对“仪式感”的需求,优化了“你好,奔驰”语音助手的交互逻辑,增加个性化唤醒词与场景化服务(如“我累了”自动调整座椅与空调),这些细微但精准的优化,显著提升了用户满意度,2023年奔驰中国客户净推荐值(NPS)较2021年提升15个百分点。
尽管奔驰中国仍保持豪华车市场销量领先,但杨林清醒认识到市场的严峻挑战:特斯拉、比亚迪等品牌在电动车领域的技术迭代加速,挤压传统豪华品牌空间;中国本土新势力凭借“用户运营”与“智能化”标签,持续分流年轻消费者,对此,杨林提出“双轨并行”策略:在传统燃油车领域,通过改款升级(如新一代C级、GLC车型)强化产品力;在电动化领域,加速EQ家族产品迭代,计划2025年前推出8款全新纯电车型,其中包含基于MB.OS智能系统打造的“新架构”电动车,支持整车OTA升级与L3级自动驾驶功能。
可持续发展也是杨林战略重点,他推动奔驰中国制定“碳中和”目标:到2025年,供应链碳排放较2020年降低20%;到2039年,实现乘用车新车产品阵容的碳中和,具体举措包括:在沈阳生产基地建立太阳能发电站,推广使用再生材料(如再生聚酯纤维座椅面料),并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无钴电池”,降低电池生产环境影响。
年份 | 核心战略举措 | 市场表现 | 新能源车型占比 |
---|---|---|---|
2021 | 提出“电动为先”战略,国产EQE/EQS启动预售 | 全年销量75.9万辆,同比增长8.3% | 8% |
2022 | 本土化研发中心升级,与华为合作智能驾驶 | 全年销量69.3万辆,受疫情短期影响 | 5% |
2023 | 推出“中国定制”服务,数字化用户平台上线 | 全年销量74.6万辆,同比增长7.6% | 3% |
2024 | 发布MB.OS智能系统,L3级自动驾驶测试启动 | 预计销量78万辆+,新能源占比突破25% | 预计25%+ |
问题1:杨林在推动奔驰中国电动化转型中,面临哪些核心挑战?如何应对?
解答:核心挑战包括三方面:一是本土新势力在智能化、用户运营上的“降维竞争”,传统豪华品牌需在“科技豪华”上建立新认知;二是电动车供应链本土化与成本控制压力,尤其是电池、芯片等核心部件;三是消费者对豪华电动车“价值认同”的建立,需平衡品牌溢价与产品性价比,应对策略:一是强化本土研发,针对中国用户需求优化智能体验(如与百度合作的高精地图、语音交互);二是深化本土供应链合作,与宁德时代、华为等企业共建生态,降低生产成本;三是通过“场景化营销”传递豪华电动价值,例如强调“电动+豪华”的静谧性、舒适性及品牌传承,而非单纯比拼参数。
问题2:如何看待杨林提出的“为中国”战略对奔驰全球布局的影响?
解答:“为中国”不仅是市场策略,更是奔驰全球创新的重要“试验田”,中国市场的快速迭代(如智能化需求、政策变化)为全球产品研发提供样本,例如EQE的本土化设计(长轴距、专属内饰)被反哺至全球版本;本土化供应链(如电池、芯片)与数字化经验(如用户运营、OTA升级)正逐步输出至全球市场,帮助奔驰应对欧美市场的电动化转型,这一战略使奔驰从“中国进口”转向“中国创造”,强化了其在全球豪华车市场的技术话语权,也为跨国企业在华本土化提供了范例。
在当前的汽车市场中,家用轿车始终是消费的主流选择,而日产轩逸和奔驰作为两个不同维度的代表,分别以“经济实用”和“豪华品质”吸引了广泛受众,轩逸作为日产旗下的“家轿常青树”,凭借低油耗、大空间和高可靠性...
奔驰ME系统是梅赛德斯-奔驰旗下车辆的核心智能交互与控制中枢,集成了车辆的多项功能操作、信息娱乐、智能互联及个性化设置,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且富有科技感的用车体验,从早期的COMAND系统到如今的...
奔驰概念商务车,作为豪华汽车品牌对未来商务出行的前瞻性探索,将商务效率、豪华体验与未来科技深度融合,重新定义了移动商务空间的边界,它不仅是一款交通工具,更是集办公、社交、休憩于一体的“第三空间”,旨在...
奔驰主席车作为汽车工业中豪华与权力的象征,承载着品牌百余年来的技术积淀与人文底蕴,自卡尔·奔驰发明世界第一辆汽车起,奔驰便与高端出行紧密相连,而“主席车”这一概念,更是将汽车从交通工具升华为身份、地位...
功率是衡量汽车动力性能的核心指标,对于奔驰这样的豪华品牌而言,发动机或电动机的功率参数不仅关乎驾驶体验,更是技术实力的直观体现,在奔驰车型的参数表中,我们常看到“kW”“PS”“hp”等功率单位,这些...
奔驰虚打火是指车辆启动时,启动机运转正常,但发动机未能顺利着车或着车后瞬间熄火,伴随动力输出异常、仪表盘故障灯闪烁等问题,这种现象多与点火系统、燃油供给、传感器信号或机械部件故障相关,需结合具体症状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