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与奔驰,一个是诞生于中国的民营汽车巨头,一个是拥有近140年历史的德国豪华车鼻祖,两者在汽车工业的长河中,代表着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与品牌基因,从历史积淀到市场定位,从技术路线到用户画像,它们的对比既是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缩影,也是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生动注脚。
奔驰的故事始于1886年,卡尔·本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奔驰一号”,从此开启了汽车工业的序幕,作为汽车的发明者,奔驰用近140年的时间,将“豪华”“尊贵”“可靠”刻入品牌基因,成为全球豪华车市场的标杆,其三叉星徽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代表着对传统工艺与极致性能的坚守——从经典的G级越野车到颠覆性的EQ电动系列,奔驰始终站在产业变革的前列,同时保持着对品牌历史的敬畏。
吉利的起点则要晚得多,1986年,李书福在浙江台州创办冰箱配件厂,1997年才正式进入汽车领域,作为一家典型的中国民营企业,吉利的早期带着“草根”气息:从模仿生产夏利轿车,到收购沃尔沃、宝腾路特斯,再到推出几何、领克、极氪等子品牌,吉利用不到30年时间完成了从“国民车”到“全球化车企”的蜕变,与奔驰的“百年豪华”不同,吉利的品牌标签是“务实”“创新”“逆袭”——它没有历史包袱,却有着极强的市场敏锐度与学习能力,用“弯道超车”的策略,在新能源与智能化时代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两者的品牌定位差异直接体现在产品矩阵上,奔驰覆盖从紧凑型A级(30万起)到顶级豪华S级(100万以上)、性能AMG系列、极致奢华迈巴赫等全价格带,核心用户追求的是品牌溢价与社会身份认同;吉利则通过多品牌矩阵实现市场全覆盖:低端市场有帝豪(5-10万)、缤越(8-12万)等走量车型,主打性价比;中高端市场有领克(15-25万)、极氪(20-40万),瞄准年轻消费群体;高端市场则通过沃尔沃的技术赋能(如领克09、极氪001的SPA架构)与极氪001、极氪009等高端电动车尝试突破豪华边界。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奔驰的技术积累堪称“行业天花板”,其1.5T/2.0T发动机、9G-TRONIC变速箱等技术,兼顾了动力与燃油经济性;MRA纵置后驱模块化平台,为S级、E级等车型提供了卓越的操控基础;在安全领域,奔驰的PRE-SAFE预防性安全系统、车身刚性技术等,长期被行业奉为圭臬,即便是电动化转型,奔驰也坚持“油电并进”的路线,EQ系列虽在市场表现上稍逊特斯拉与中国品牌,但在电池管理、电控系统等核心技术上仍保持着豪华品牌的严谨标准。
吉利的技术路线则呈现出“多元化创新”的特点,通过2010年收购沃尔沃,吉利获得了SPA、CMA两大模块化架构的核心技术,为领克、吉利品牌的高端化提供了支撑;在新能源领域,吉利布局了纯电(极氪SEA浩瀚架构)、混动(雷神电混8848)、甲醇汽车等多元技术路线,其中雷神电混以“43.32%的热效率”和“3.8L/100km的亏电油耗”成为混动市场的“技术标杆”;智能化方面,吉利自研的吉利银河OS系统、高通8155芯片应用,以及与百度、华为合作的自动驾驶技术(如极氪ZAD智能驾驶辅助),已达到行业第一梯队水平。
从产品体验来看,奔驰的优势在于“人车合一”的操控质感与豪华氛围——无论是S级的魔毯空气悬架,还是AMG系列的澎湃动力,都传递着对驾驶乐趣的极致追求;而吉利的优势在于“用户需求洞察”——极氪001的“大冰箱+大彩电”配置、领克03+的性能改装文化、帝豪的耐用性与低维保成本,精准切中了不同消费群体的痛点,可以说,奔驰卖的是“品牌+体验”,吉利卖的是“需求+性价比”。
从全球市场表现看,奔驰2023年全球销量约240万辆,其中中国市场占比约30%(约72万辆),是除德国本土外最大的单一市场;吉利汽车(含几何、领克、极氪、沃尔沃等)2023年总销量约146万辆,其中国内市场占比超90%(约132万辆),海外市场销量约14万辆,主要集中在东南亚、欧洲及中东地区,虽然吉利全球销量不及奔驰,但在新能源领域,吉利2023年新能源销量超44万辆,极氪001、极氪009等车型在欧洲市场已开始与奔驰EQE、EQS等车型形成直接竞争。
用户画像的差异更为显著,奔驰的核心用户以35-55岁的高收入群体为主,他们注重品牌调性、社会认同,购车多为商务接待或家庭第二辆车;吉利的用户则更加多元化:20-30岁的年轻人是领克、极氪的主力,他们追求时尚、科技与性价比;30-45岁的家庭用户偏爱帝豪、博越,看重空间、实用性与低油耗;即便是高端化的极氪,用户也多为“科技新贵”,更看重智能配置与性能表现,而非传统豪华品牌的“面子”属性。
奔驰的优势在于品牌积淀、技术底蕴与全球高端市场的话语权,但其挑战也不少:电动化转型相对保守,EQ系列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不足;智能化体验落后于中国新势力,车机系统、自动驾驶功能迭代较慢;面对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奔驰的“豪华定义”正受到冲击——年轻消费者更看重科技感与个性化,而非传统的“大标+真皮”。
吉利的优势在于新能源与智能化的先发优势、多品牌矩阵的协同效应,以及中国市场的本土化优势,但其短板同样明显:品牌溢价能力不足,极氪、领克的高端化仍需时间;海外高端市场影响力弱,主要依赖性价比优势;核心技术(如高端芯片、电池材料)仍存在“卡脖子”风险,研发投入与奔驰(年研发投入超百亿欧元)相比仍有差距。
两者的竞争将更加聚焦“电动化+智能化”赛道,奔驰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全面电动化,并加速本土化研发(如中国专属的EQ车型);吉利则计划在2025年实现新能源销量占比超50%,极氪品牌冲击全球高端电动车市场,同时通过沃尔沃的技术协同,提升豪华品牌竞争力,可以预见,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持续崛起,吉利与奔驰的对话将不再是“追赶者”与“引领者”的单向叙事,而是两个不同基因的全球车企,在新时代的汽车产业格局中,共同书写“变革与共存”的新篇章。
Q1:吉利和奔驰的核心差异是什么?
A:核心差异体现在品牌积淀、技术路线与用户定位三方面,品牌上,奔驰是百年豪华标杆,强调历史传承与身份象征;吉利是后起之秀,主打“务实创新”与性价比,技术上,奔驰在传统燃油车领域(发动机、底盘)积淀深厚,电动化转型偏保守;吉利通过收购沃尔沃获得技术背书,在新能源(混动、纯电)与智能化(车机、自动驾驶)上更激进,用户上,奔驰面向高收入、追求品牌溢出的群体;吉利覆盖更广泛的消费人群,尤其擅长抓住年轻用户与家庭用户的需求。
Q2:吉利何时能在品牌溢价上追上奔驰?
A:这是一个长期过程,预计需要10-15年甚至更久,品牌溢价的提升需要技术积累、市场口碑与全球影响力的共同作用,短期(5-10年),吉利可通过极氪、领克等高端品牌在细分市场建立“豪华”认知,比如极氪001在欧洲市场对标奔驰EQE已取得初步成效;中期(10-15年),随着自研的纯电架构、自动驾驶技术达到全球顶尖水平,以及海外市场(尤其是欧洲、北美)份额的提升,吉利的品牌溢价有望逐步缩小与奔驰的差距,但需要注意的是,奔驰的“百年豪华”认知已深入消费者心智,吉利的品牌升级需要持续的投入与耐心,而非单纯依靠产品力提升。
奔驰锁车声,对于许多车主而言,早已超越了“车辆已上锁”的功能性提示,成为一种深入感官的品牌印记与情感联结,这种声音并非简单的机械反馈,而是融合了声学工程、品牌文化与用户体验的精心设计,每一次锁车时的“...
蒙迪欧作为福特品牌旗下的中型轿车,自上市以来凭借其运动化设计和智能科技配置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关注;而奔驰作为豪华汽车品牌的代表,其C级轿车则以优雅的设计、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品牌底蕴成为豪华中型车市场的标...
奔驰C级作为中型豪华轿车市场的标杆车型,常被车友简称为“CT车”,其历经四十余年发展,已成为兼顾豪华感、科技性与实用性的代表之作,自1982年第一代W201车型诞生以来,奔驰C级始终以“年轻商务精英座...
奔驰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的豪华汽车品牌,始终将“心所向,驰以恒”的品牌理念融入用户触点的每一个细节,而“礼物”作为情感符号的载体,不仅是品牌与用户之间的纽带,更是其传递匠心、温度与价值观的重要媒介,从客户...
奔驰提示电池是车辆常见的警示信号,通常通过仪表盘上的电池图标(红色、黄色或橙色)、文字提示(如“Battery Malfunction”“Battery Discharge”)或声音报警来提醒驾驶员电...
奔驰宜昌之星作为梅赛德斯-奔驰在宜昌地区官方授权的经销商,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星徽服务”为核心,致力于为本地客户提供集品牌体验、车辆销售、售后保养、金融信贷于一体的全生命周期汽车服务,依托奔驰百年品牌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