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动机介绍 > 正文内容

换发动机难不难?步骤有哪些?需要哪些工具?新手能操作吗?

tjadmin2周前 (09-07)发动机介绍6

更换发动机是车辆维修中较为复杂且成本较高的项目,涉及多个环节的细致操作和严格规范,无论是因发动机严重损坏无法修复,还是出于升级性能的需求,科学的操作流程和充分的准备工作都是保障换后效果的关键,以下从前期准备、拆卸、安装、调试到后续维护,详细说明更换发动机的完整步骤及注意事项。

如何换发动机

前期准备:明确需求与评估条件

更换发动机前需明确更换原因(如机械故障、烧机油、动力不足等),并根据车辆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动机类型。

发动机选型与采购

发动机需与原车型号匹配(或适配),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 品牌与型号:优先选择原厂同型号发动机,确保兼容性;若选择副厂件或拆车件,需核实生产日期、里程数,检查有无维修痕迹(如碰撞、渗油)。
  • 性能参数:若升级动力,需确认新发动机的功率、扭矩是否与原车变速箱、ECU匹配,避免出现动力不协调或电子系统故障。
  • 质保与售后:选择正规渠道采购(如4S店、授权经销商),保留购买凭证,确保发动机有至少3个月或1万公里的质保。

车辆与工具准备

  • 车辆检查:检查发动机舱结构、底盘空间(部分车型需拆装副梁、挡泥板),确认新发动机能顺利安装;检查变速箱、悬挂等相关部件状态,避免因其他部件故障导致二次更换。
  • 工具清单:准备基础工具(套筒、扳手、螺丝刀、千斤顶、举升机)、专用工具(发动机吊架、变速箱支架、扭矩扳手、密封胶涂抹器)、安全设备(手套、护目镜、灭火器)。
  • 场地要求:选择通风良好、光线充足的维修车间,地面平整,确保举升机或千斤顶稳固。

辅助材料准备

除发动机本体,还需采购:

  • 密封件(气缸垫、油封、垫片,建议更换全新原厂件);
  • 油液(机油、冷却液、刹车油,根据新发动机要求选择型号);
  • 滤清器(机油滤清器、空气滤清器、空调滤清器);
  • 其他(螺栓(部分需更换新螺栓)、管卡、扎带)。

拆卸旧发动机:规范操作避免损伤

拆卸前需断开车辆电源(拆负极电瓶),排空油液(机油、冷却液),并标记管路与线束位置,方便后续安装。

如何换发动机

拆卸发动机附件

  • 进气与排气系统:拆下空气滤清器、进气歧管、节气门体,断开排气管与三元催化器的连接(注意垫片是否需更换)。
  • 冷却系统:打开发动机缸体放水螺栓,排尽冷却液;拆下散热器、节温器、水管,断开暖风水管接头。
  • 燃油系统:断开燃油管路(用容器残留燃油,避免泄漏),拆下燃油轨、喷油嘴(若需更换)。
  • 电气系统:断开ECU传感器线束(曲轴位置传感器、凸轮轴位置传感器、氧传感器等)、点火线圈、发电机、起动机的插头。

拆卸发动机与变速箱连接

  • 手动挡车型:先拆下离合器压盘、从动盘,断开发动机与变速箱的连接螺栓;自动挡车型:拆下变速箱托架,断开变速箱与发动机的连接螺栓,注意变速箱重量较大,需用专用支架固定。
  • 拆下发动机悬置支架(机脚胶)的固定螺栓,确认发动机与变速箱总成已完全脱离车身其他连接。

吊出旧发动机

  • 使用发动机吊架,将吊带平稳固定在发动机缸体指定吊装点(避免吊装油底壳、进排气歧管等薄弱部位),缓慢吊起,过程中注意避开车身框架、线束、管路,避免剐蹭。
  • 将旧发动机放置在专用支架上,妥善处理旧油液(废机油需交由专业机构回收,避免污染环境)。

安装新发动机:细节决定成败

安装前需对新发动机进行检查(检查缸体有无裂纹、油道是否通畅、气门密封性等),并清洁发动机舱结合面(去除旧垫片残留物,确保平整)。

安装发动机与变速箱总成

  • 将新发动机与变速箱对接(手动挡对准离合器齿,自动挡对准变速箱输入轴),插入连接螺栓,按规定交叉顺序分次拧紧(扭矩值需参考维修手册,避免用力过猛导致螺栓断裂)。
  • 安装发动机悬置支架,拧紧螺栓至规定扭矩,确保发动机支撑稳固。

安装发动机附件

  • 排气与进气系统:连接排气管、进气歧管,更换新垫片,拧紧螺栓;安装节气门体、空气滤清器。
  • 冷却系统:安装节温器、散热器、水管,加注冷却液(注意排气,避免气阻),连接暖风水管。
  • 燃油系统:安装燃油轨、喷油嘴,连接燃油管路(拧紧接头后,检查有无泄漏)。
  • 电气系统:连接ECU传感器线束、点火线圈、发电机、起动机,确保插头插接到位(锁扣需卡紧)。

加注油液与初步检查

  • 加注机油(按标准量加注,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发动机寿命),安装机油滤清器;
  • 检查所有油液管路、接头有无渗漏,线束连接是否牢固,螺栓是否拧紧。

发动机选型对比表

类型 优点 缺点 适用场景
原厂新机 质量可靠,质保期长,匹配度高 价格较高(约为副厂件2-3倍) 车辆仍在保修期或追求稳定
副厂件 价格低,选择多 质量参差不齐,可能存在兼容性问题 预算有限,短期使用
拆车件 价格低,零件为原厂件 里程数不明,无质保,风险较高 老旧车型,维修预算极低
改装发动机 动力提升显著,可定制 需改动ECU、变速箱等,成本高 性能车爱好者,赛道需求

调试与测试:确保运行正常

安装完成后需进行静态调试和动态测试,避免遗漏问题。

静态调试

  • 启动前检查:确认油液位正常,线路无松动,皮带张度合适(过松或过紧会影响附件运转)。
  • 点火启动:先打开钥匙至“ON”档(不启动),检查仪表盘故障灯是否正常亮起(如发动机故障灯、机油报警灯),启动后观察故障灯是否熄灭。
  • 怠速检查:启动后观察怠速是否平稳(正常约800-900r/min),有无异响(如敲缸、气门声),水温上升是否正常(避免“开锅”)。

路试检查

  • 低速试驾:在空旷场地低速行驶(30-60km/h),检查换挡是否顺畅(自动挡有无顿挫),加速是否有力,有无异响或抖动。
  • 高速试驾:加速至80-100km/h,保持10-15分钟,观察水温、机油压力是否稳定,有无高速抖动或异响。
  • 制动测试:检查制动性能是否正常,确保发动机更换不影响刹车系统。

常用油液加注规格表

系统 油液类型 加注量(参考) 规格示例
发动机 全合成机油 4-6L(根据排量) 0W-20、5W-30(按车型要求)
冷却系统 防冻冷却液 6-8L G12、G13(大众系)、DEX-COOL(通用系)
变速箱 自动变速箱油 4-8L(AT/不同) Dexron III、SP III

后续维护:延长使用寿命

更换发动机后需进行“磨合”,避免急加速、急刹车,转速不超过3000r/min,行驶前500公里内减少满载,首次保养建议在1000-2000公里时进行,更换机油、机滤,检查油液位、螺栓扭矩,确保发动机各部件充分磨合,后续保养按原厂要求进行,定期检查机油消耗、冷却液液位,避免因小问题导致大故障。

FAQs

Q1:更换发动机后需要磨合吗?
A:需要,新发动机的活塞、缸壁、轴承等部件表面有微观粗糙度,需通过低速、低负荷运转逐渐贴合,形成油膜,磨合期内建议:避免急加速和长时间高速行驶(转速≤3000r/min),减少满载,前500公里内每100公里检查一次油液位,首次保养更换机油和机滤,确保磨合碎屑被及时排出。

如何换发动机

Q2:更换发动机后能通过年检吗?
A:需满足以下条件:① 发动机型号需与行驶证登记信息一致(或符合年检备案要求,如改装发动机需提前申报);② 更换发动机后需到车管所办理变更登记(部分地区需提供发动机号拓印、合格证等材料);③ 车辆尾气排放需达标(更换发动机后建议先检测尾气,确保符合国标);④ 仪表盘故障灯无异常,制动、灯光等安全项目正常,若发动机为二手或拆车件,需确保来源合法,有正规手续,否则无法通过年检。

标签: 步骤工具

相关文章

究竟在设计中发动机与车辆自重的平衡如何影响整车性能与经济性?

究竟在设计中发动机与车辆自重的平衡如何影响整车性能与经济性?

发动机与自重是汽车设计的核心参数,两者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车辆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操控性及环保表现,从物理原理看,发动机作为动力源,其输出的功率和扭矩需克服车辆自重产生的惯性阻力、滚动阻力及空气阻力,...

汽车发动机品牌好坏差异大?选购时如何判断优劣?

汽车发动机品牌好坏差异大?选购时如何判断优劣?

汽车发动机作为汽车的“心脏”,其性能、可靠性和技术先进性直接决定了一款车的驾驶体验、燃油经济性和使用寿命,在全球汽车工业百年发展中,涌现出众多以技术实力和品质著称的发动机品牌,它们通过持续创新,推动着...

发动机进防冻液了

发动机进防冻液了

发动机进防冻液是指防冻液异常进入发动机内部(通常指燃烧室或润滑系统),这是一种严重的机械故障,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发动机核心部件损坏甚至报废,正常情况下,防冻液在发动机冷却系统中循环流动,负责散热、...

赛欧3发动机性能如何?技术亮点与可靠性解析?

赛欧3发动机性能如何?技术亮点与可靠性解析?

雪佛兰赛欧3作为上汽通用雪佛兰旗下的一款经典入门级家用轿车,自上市以来凭借其亲民的价格、可靠的质量以及出色的燃油经济性,成为许多家庭用户的首选,而其核心部件——发动机,更是这款车型“经济实用”标签的关...

威志v5 发动机

威志v5 发动机

威志V5作为天津一汽旗下一款经典的家用轿车,自上市以来凭借亲民的售价、实用的空间以及可靠的性能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而其搭载的发动机更是这款车型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威志V5主要搭载的是自主研发...

雅阁发动机怎么样?性能、口碑、耐用性如何?

雅阁发动机怎么样?性能、口碑、耐用性如何?

雅阁作为本田旗下的战略车型,其发动机一直是产品力的核心支撑,历经数代技术迭代,在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技术标签,从早期的D系列自然吸气发动机到如今的地球梦科技系列,再到混动系统的深度...